羥丙基甲基纖維素(HPMC)在建筑膠水中的應用
眾所周知,現在建筑膠水的主流也是近四五年形成的聚丙烯酰胺和聚乙烯醇共聚膠水。其優異的施工和普遍適用性,得到行業內的大力推廣。這種推廣無論是有償的還是無償的,技術水平高還是低,都得到大多數從事此行業的同仁認可。也不論技術高低,也都還在樂此不疲地做著適合當地要求的產品。
雖然丙烯酰胺共聚膠水的性能優異,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首先是技術要求比較高。一般新手在有師傅傳授的情況下,也要幾個月的實踐才能完全熟練掌握??孔詫W成才的寥寥,也耗費了很多原材料和精力。再一個缺點就是某些地方需要批刮石膏粉,要求干得快,特別是要求貼石膏線材的地方,要求通用,如果不改變配方想要達到要求是難的。除非PVA含量提高,但是成本也相應提高了。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做需要兌水使用的濃縮膠,一不小心了,粘度很大,稀釋兌水比較難分散開。
做過纖維素建筑膠水的都清楚,聚乙烯醇溶解以后加纖維素醚,施工性能都不錯。還能跟白水泥一起用。但是有一關鍵難題是容易分層。
從事化工的都知道,纖維素和聚乙烯醇都含有相同的羥基(-OH),為什么容易分層呢?有沒有辦法將二者融合在一起呢?其實理論上是可行的。于是準備好主材料纖維素醚HPMC和PVA,副材料A和B(姑且代號表示吧)。通過實驗發現,反應溫度和固含量起著重要作用?;静襟E是溶解好聚乙烯醇(建議最好是1799或者2099類型的),不低于45℃加入反應劑A,然后加入纖維素醚HPMC溶液,攪拌均勻,加入催化劑B,攪拌均勻,停止攪拌,自然反應(一般夏天1小時,冬天2小時左右)。不用擔心像共聚膠水那樣反應過頭。如果做濃縮膠,夏天可以直接放進包裝桶里,任其自然反應。做不兌水的稀膠,就要等反應結束加水稀釋了再放料。注意的就是不能還沒反應完全的時候加水稀釋,否則容易分層。
經過多次實驗結果找出規律:
1、做稀膠和濃縮膠,A和B的用量有一定的區別,不是簡單的濃膠變稀膠。
2、所用纖維素醚HPMC的質量一定要穩定,不能是假冒偽劣產品,最好是經過表面處理過的,溶解時可以防止結塊。羥丙基甲基纖維素要求千分之一水溶液常溫7天,粘度無明顯變化最優。
3、聚乙烯醇用1799或者2099或者相似牌號的,因為粘度低,分子量小,反應前跟羥丙基甲基纖維素容易均勻混合,而且粘接力強度也好些。反應溫度不能太低,但也不能太高,否則易引起羥丙基甲基纖維素降解,影響保水性能。稀膠的固含量也不能太高,太高了成本高,粘度高,也沒必要。一般聚乙烯醇含量1.5%左右。
4、設備要求也沒啥特別的,一般可以用夾套加熱的反應釜就行了,夾套如果是電加熱的,還可以不用鍋爐,只是不知道用電的成本怎么樣,也沒有用過。
實驗結果:膠水放置一個星期,沒有分層,通過透明的燒杯觀察,從底部到膠液頂部,呈均勻分散狀態。繼續放置21天,也沒出現分層,狀態基本沒改變。結論:反應融合后,粘度增高,沒有了分層的動能,驗證了理論。只要24小時沒分層,就不會出現分層了。
影響因素:通過調節PH值對比實驗,PH值對膠水性能以及反應過程沒有影響。溫度高于70度,對羥丙基甲基纖維素有適當影響。
施工結論:用PVA含量1.5%的膠水兌重鈣,電鉆打分散,膩子成粘滯狀,不會變稀流淌,施工順滑,做陰陽角適合,第一遍干后用手擦不脫粉,易于打磨。實驗耐水性,跟共聚膠水比較,稍差,因為羥丙基甲基纖維素本身雖然保水,但是也容易吸收水分,需要改善。第二遍施工無障礙。兌白水泥無障礙,沒有不良反應。再把膠水稀釋到固含量1.3-1.4%,效果看不出有降低的跡象,說明聚乙烯醇固含量1.5%足夠了。
針對耐水性的不足,按量,每噸稀膠加200克左右疏水性的丁酯微乳液就行了。測試耐水性:將水噴到干燥的膩子表面,水流呈細線流下,不會向兩邊擴散,說明耐水性優良,第二遍施工無任何障礙。